原始文章

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驗證一個臨床評估量表,以預測接受血液透析的中央靜脈導管(CVC-HD)患者的出口部位感染(ESI)。該量表根據三個關鍵徵兆:透析期間的出口部位疼痛、周圍紅腫≥2公分,以及出口部位有膿腫或膿性滲出物。研究分析了310名患者的337個CVC-HD,發現117次感染。最終評估顯示該量表具強大預測能力,ROC曲線下面積(AUC)為88.3%,敏感度80.34%,特異度95.23%,檢測率約90%。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血液透析患者若有心臟瓣膜鈣化(HVC),尤其是新開始透析或使用導管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尤其是急性心衰竭。雖然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但透析過程、二尖瓣鈣化和主動脈瓣問題也會增加風險。總之,HVC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是個重要的預測因子。 PubMed DOI

中心靜脈導管(CVCs)常用於血液透析,但可能導致昂貴的血流感染。一項對21項研究的回顧發現,多方位的品質改善干預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液透析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HDCRBSI),並非在加護病房外。然而,支持這些干預措施的證據質量較低,需要進行更多質量較高的研究。 PubMed DOI

澳洲研究發現,基於證據的血液透析導管護理可降低導管功能障礙事件,尤其對隧道式袖口導管效果顯著。研究指出患者因素也很重要,多方面干預措施有助於預防功能障礙。 PubMed DOI

晚期腎臟病患者,尤其是接受透析治療者,感染是重要死因。血管通路是主要感染風險,需預防措施。腹膜透析也有腹膜炎風險。醫療主任在透析診所中扮演感染預防關鍵角色。 PubMed DOI

研究探討透析中心工作系統設計對感染預防的影響,發現人員表現、系統設計和外部因素會影響工作。雖樣本小,但突顯了門診護理感染預防的共同特徵。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特定血液比值可預測血液透析患者導管存活率,對於導管更換的患者有重要意義,建議單核細胞等標記可能有助於管理導管。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臨床應用價值。 PubMed DOI

這項研究使用Vasc-Alert技術,在18個月內計算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風險分數。得分為正面警示(分數≥7)的患者更有可能發生血管事件。該技術顯示對於檢測這些事件具有64.7%的敏感度和66.6%的特異度,顯示它可以是一個有助於監控血管通路健康的工具。 PubMed DOI

CloudCath系統有助於監控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炎,透過檢測透析液混濁度的變化。一項研究顯示,該系統在80.4%的案例中觸發了潛在腹膜炎事件的通知,中位提前時間為2.6天。它比標準護理更早地檢測到腹膜炎事件,突顯了它加速診斷和治療,改善結果的潛力。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血液透析患者導管出口周圍皮膚微生物與對照部位,發現導管周圍微生物較少種類,主要是厚壁菌,相對對照組較少放線菌、變形菌和酸菌。最多的是葡萄球菌,皮脂丙酸菌則較少。皮膚微生物受當地環境和生理因素影響,調整皮膚菌群可預防導管相關感染。 PubMed DOI

研究評估各種敷料對預防出口部位感染(ESI)和腹膜炎的效果,結果顯示抗菌敷料最有效,非抗菌阻塞敷料次之。對於成熟ESI的預防,沒有特定敷料被視為成本效益高。然而,在預防腹膜炎方面,各種敷料效果並無明顯差異。總結來說,沒有特定敷料被強烈推薦用於預防ESI或腹膜炎。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