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針對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比較每天24小時與15小時的長期氧氣治療效果。研究招募241名患者,結果顯示兩組在住院或死亡風險上無顯著差異,事件發生率相似(每100人年124.7 vs. 124.5)。危險比為0.99,顯示24小時治療並未提供額外好處。因此,對於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每天24小時的氧氣治療並不比15小時的治療更有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低流量靜脈-靜脈二氧化碳去除(ECCO2R)是一種較不侵入的治療方式,可幫助保護肺部或在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時維持呼吸。新的耐用膜系統已研發,解決了效率和壽命問題。研究顯示,這系統提升了氣體交換器運作時間,確保穩定的二氧化碳去除效果,改善患者結果。這系統有助於有效的肺部保護通氣和呼吸支持,對處理呼吸衰竭有潛力。 PubMed DOI

持續使用CPAP對預防OSA患者心血管疾病有影響,但效果有爭議。研究顯示,每天使用至少4小時的CPAP可降低心血管風險。因此,遵循CPAP治療對預防OSA患者心血管事件至關重要。 PubMed DOI

研究比較插管通氣和補充氧氣的危重病童,發現保守氧合(目標88-92%)比自由氧合(目標>94%)有較好結果,可降低器官支持時間或死亡率。兩組不良事件率相似,採用保守氧合可改善病童結果並降低成本。 PubMed DOI

在烏干達的20個鄉村醫療設施裝了太陽能供電的氧氣系統,幫助改善低氧血症兒童的治療。研究發現,安裝後48小時內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使用量增加,且無不良事件。每節省的成本為25美元,顯示太陽能氧氣系統的效益,可成為解決低收入國家氧氣不足問題的典範。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危重病人中設定不同氧合目標對結果影響不大。研究想探討個人特徵是否會改變較低或較高氧濃度目標對死亡率的影響。透過機器學習預測兩種氧濃度目標對個別病人死亡率的影響,結果顯示個人特徵會影響氧合目標對死亡率的效果,個人化目標可能有助於降低整體死亡率。進一步研究將評估在危重病人中使用個人化氧合目標的效果。 PubMed DOI

研究比較COVID-19重症患者,治療目標Pao2達60 mm Hg和90 mm Hg。由於招募緩慢,試驗提前結束。90天內,Pao2達60 mm Hg的患者較不需生命維持支援,死亡率相似。 PubMed DOI

研究發現使用非侵入性通氣預氧化比使用氧氣面罩更能降低插管過程中的低氧血症風險,尤其在美國多中心的隨機試驗中得到證實。非侵入性通氣組不僅低氧血症發生率較低,心臟骤停和誤吸的風險也相對減少。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持續低溫氧合機械灌注(HOPE)與靜態冷藏(SCS)在心臟移植前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在八個歐洲國家的15個移植中心進行,隨機將229名患者分為HOPE組和SCS組。結果顯示,HOPE組在移植後30天內的心臟相關併發症發生率為19%,而SCS組為30%,顯示HOPE的風險降低了44%。雖然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但HOPE在減少主要移植物功能障礙方面顯示出潛在優勢,值得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接受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和體外膜氧合(ECMO)的非手術病人預後的影響因素。分析了2013年12月至2023年4月的數據,主要關注住院死亡率。研究發現,結合CRRT持續時間和年齡的模型在預測住院死亡率上更有效,AUC達0.868。獨立風險因素包括年齡較大、CRRT植入及較長的CRRT持續時間。研究還開發了列線圖,顯示預測與實際結果一致性良好。總之,這些因素與非手術ECMO病人的住院死亡率有顯著關聯。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高強度與低強度非侵入性正壓通氣(NPPV)對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併高碳酸血症患者氣管插管需求的影響。試驗在2019至2022年於中國30家醫院進行,納入在低強度NPPV後Paco2升高的患者。結果顯示,高強度組需插管的患者較少(4.8%),低強度組為13.7%,但實際插管率相似(高強度3.4%,低強度3.9%)。高強度組腹部脹氣較常見。研究建議高強度NPPV可能減少插管標準需求,但對插管率影響不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