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日本透析治療學會的數據,探討2007年開始血液透析的成人患者,血管通路(VA)建立的最佳時機。患者被分為早期、臨近和晚期三組。研究發現,早期和臨近建立VA的患者在1年內的全因死亡率較低,尤其是早期建立的患者,死亡風險顯著降低。結果顯示,至少在透析前1個月建立VA能降低死亡率,早期建立效果更佳。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中,擁有動靜脈瘻管的患者死亡風險最低,其次是動脈表層化,最後是隧道式袖口中心靜脈導管。如果不適合瘻管,則動脈表層化患者的存活率優於隧道式袖口中心靜脈導管患者。 PubMed DOI

全球老年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增加,但對於很老年(≥75歲)進行血液透析的研究有限。韓國研究發現女性存活率高,動靜脈通路比導管有較好結果,合併症多者存活率低。建議對合併症較少的很老年病人考慮使用動靜脈通路。 PubMed DOI

研究指出,透析前護理影響透析後結果。與動脈瘻相比,以導管開始透析的病人存活率較低,較難接受腎臟移植。頻繁與腎臟科醫師溝通可提高存活率並增加移植機會。強調早期轉介至腎臟科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隧道導管與較低死亡率有關,尤其對老年患者。血管疾病是導致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建議隧道導管可能是一個適當選擇,死亡率更多與合併症有關,而非使用的血管通路類型。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晚期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在透析前植入動靜脈瘻與AV移植物的結果。結果顯示,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時,AV移植物患者開始透析時較不需使用導管。AV瘻患者則需更多次手術。建議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的患者,植入AV移植物可能減少透析開始時使用導管的需求。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血液透析初期使用導管,原因是對永久通路建立時機不確定。研究300名患者後發現,血清磷、糖尿病性腎病變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等因素與開始透析時間有關。半胱氨酸蛋白酶C有預測價值,整體模型效果更佳,可幫助個別規劃動脈靜脈瘻手術。 PubMed DOI

最新研究指出,有些人可能過度看好動靜脈瘻(AV fistula)相對於移植的優勢。一項法國研究分析了開始血液透析的患者,發現AV移植相較於瘻,雖然建立後住院風險較高,但並不一定增加其他原因的住院或死亡風險。 PubMed DOI

討論了腎衰竭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強調個別化治療計劃的必要性,應對通路故障有應變計劃。需轉介進行透析通路,避免某些血管程序以預防併發症。不同通路使用時間表不同,需及時處理增生、偷竊症候群和感染等併發症。全科醫師在保護和管理患者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

這項回顧性研究探討了貧血及非透析依賴性慢性腎病(NDD-CKD)患者在治療開始時的血紅素水平對腎臟和心血管結果的影響。研究分析了兩個日本數據庫的資料,將接受長效促紅素製劑的患者分為早期治療(血紅素≥9.0 g/dl)和延遲治療(血紅素<9.0 g/dl)兩組。結果顯示,延遲治療對腎臟結果影響不大,但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強調了在血紅素降至9.0 g/dl以下前及早介入管理貧血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隧道式帶袖導管(TCCs)和動靜脈瘻管(AVFs)對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分析了2119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兩組的全因死亡率無顯著差異,但使用TCCs的患者面臨較高的重大不良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住院及感染風險。多變量分析指出,高查爾森共病指數(CCI)是死亡風險因素。總體而言,使用AVFs的患者相對於TCCs的患者,風險較低。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