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OCCUPI 試驗評估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CT) 指導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與傳統血管造影指導的臨床效益,重點在一年後主要不良心臟事件 (MACE) 的發生率。該試驗在南韓20家醫院進行,招募1,604名患者,隨機分配至OCT指導組或血管造影組。結果顯示,OCT指導組的MACE發生率為5%,顯著低於血管造影組的7%(風險比0.62; p=0.023)。兩組在中風、出血及腎病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顯示OCT指導對複雜冠狀動脈病變患者有治療效益。該試驗已完成並登記於ClinicalTrials.gov (NCT03625908)。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ISCHEMIA試驗發現,對於穩定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接受侵入性治療(如血管造影和血管重建)與保守治療相比,缺血事件風險相似。研究比較了接受PCI或CABG的患者結果,發現CABG患者早期風險較高,但長期風險較低。早期血管重建與較高早期風險有關,但長期心血管事件風險較低。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不同方式,發現血管內成像引導的PCI在患者中有最低的心血管風險,包括死亡、心肌梗塞、支架血栓和再造血管化。功能引導的PCI也比傳統方式好。血管內成像引導的PCI被認為是最佳策略,對急性冠狀症候群和非ACS患者都有效。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未接受抗心絞痛藥物治療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與安慰劑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PCI治療能顯著改善心絞痛症狀,對於穩定型心絞痛且有缺血證據的患者有更好的療效。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使用藥物洗膜支架進行的血管內成像引導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與血管造影引導的PCI。22個試驗、15,964名患者的分析結果顯示,血管內成像引導的PCI相較於血管造影引導的PCI,降低了多項風險,包括目標病變失敗、心臟死亡等。研究結論指出,使用血管內超聲或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的血管內成像引導,能提高PCI的安全性和效果。 PubMed DOI

慢性冠狀動脈疾病(CCS)患者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CABG)後,最適合的抗血小板治療尚未確定。研究發現,在低劑量阿斯匹靈中加入替卡格雷,可降低移植物失敗風險,但也增加出血風險。ODIN試驗將評估短期使用替卡格雷和阿斯匹靈的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效果,持續一個月,然後改為單獨使用阿斯匹靈。研究目的是確定此方法是否能減少缺血事件,並為CCS患者帶來實際臨床益處。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對患有STEMI和多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進行FFR引導的完全血管重建和只治療病變的PCI的效果。結果顯示,在4.8年追蹤後,兩組在死亡、心肌梗塞或非計劃性血管重建的發生率上沒有明顯差異。換言之,FFR引導的完全血管重建並未顯示比僅治療病變的PCI風險更低。 PubMed DOI

急性心臟病患者接受藥物洗脫支架手術時,若使用血管內超聲引導,比單純用血管造影引導效果更好。研究涵蓋3500多名患者,發現超聲引導組1年內目標血管失敗率較低,顯示血管內超聲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結果。 PubMed DOI

PREVENT研究比較了對易破裂的冠狀動脈斑塊,做預防性PCI手術和單純用藥物治療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單純用藥物治療,做PCI可以降低重要心臟事件的風險。對於非阻塞、高風險易破裂斑塊的患者,可以考慮進行PCI手術。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及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影響。455名患者參與隨機試驗,結果顯示PCI組的重大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為26%,低於保守治療組的36%(危險比0.71)。不過,PCI組的出血事件較高(28%對20%),且有3%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總體而言,雖然PCI可降低MACE風險,但需謹慎評估出血等安全性問題。 PubMed DOI

藥物塗層氣球(DCB)血管成形術在治療新發冠狀動脈病變的長期效果尚不明確。本研究比較DCB搭配救援支架與藥物洗脫支架(DES)在非複雜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效果。REC-CAGEFREE I試驗在中國進行,涉及2,272名患者。結果顯示,DCB組有6.4%的患者出現不良事件,而DES組為3.4%,顯示DCB未達到與DES相比的非劣性標準。因此,DES仍應是這類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