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指出,CKD患者在面對ACS時,較少接受必要的心臟治療。最近研究發現,CKD患者接受侵入性治療的機會減少32%,未接受治療則增加6個月內死亡風險。瞭解並解決這種不公平對待,或許能改善CKD患者在ACS治療中的結果。 PubMed DOI

最新研究指出,在院外心臟驟停患者中,早期冠狀動脈造影術與延遲CAG相比,沒有明顯優勢。研究包含了1512名患者,顯示兩種策略的死亡率無顯著差異。亞組分析未發現特定族群從早期CAG中受益,但女性的死亡風險較男性高。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限制性和自由輸血策略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低血紅素水平的影響。結果顯示,自由輸血策略並未在30天內明顯減少再次心肌梗塞或死亡風險。然而,限制性策略可能存在潛在危害,尚待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ISCHEMIA試驗發現,對於穩定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接受侵入性治療(如血管造影和血管重建)與保守治療相比,缺血事件風險相似。研究比較了接受PCI或CABG的患者結果,發現CABG患者早期風險較高,但長期風險較低。早期血管重建與較高早期風險有關,但長期心血管事件風險較低。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不同方式,發現血管內成像引導的PCI在患者中有最低的心血管風險,包括死亡、心肌梗塞、支架血栓和再造血管化。功能引導的PCI也比傳統方式好。血管內成像引導的PCI被認為是最佳策略,對急性冠狀症候群和非ACS患者都有效。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對患有STEMI和多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進行FFR引導的完全血管重建和只治療病變的PCI的效果。結果顯示,在4.8年追蹤後,兩組在死亡、心肌梗塞或非計劃性血管重建的發生率上沒有明顯差異。換言之,FFR引導的完全血管重建並未顯示比僅治療病變的PCI風險更低。 PubMed DOI

德國研究發現,對於低風險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或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1年內死亡或中風風險相當。TAVI組的死亡率和中風率較低,程序性併發症相似。 PubMed DOI

PREVENT研究比較了對易破裂的冠狀動脈斑塊,做預防性PCI手術和單純用藥物治療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單純用藥物治療,做PCI可以降低重要心臟事件的風險。對於非阻塞、高風險易破裂斑塊的患者,可以考慮進行PCI手術。 PubMed DOI

在德國進行的一項非劣效性試驗中,針對心臟衰竭及次級二尖瓣逆流的患者,研究比較了經導管邊緣對邊修復與外科二尖瓣修復/更換的療效與安全性。結果顯示,介入組在一年內的主要療效事件為16.7%,手術組則為22.5%,顯示出非劣效性。安全性方面,介入組的重大不良事件為14.9%,而手術組高達54.8%,顯示經導管方法更安全。因此,經導管邊緣對邊修復在療效上不劣於手術,且安全性顯著優於手術。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及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影響。455名患者參與隨機試驗,結果顯示PCI組的重大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為26%,低於保守治療組的36%(危險比0.71)。不過,PCI組的出血事件較高(28%對20%),且有3%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總體而言,雖然PCI可降低MACE風險,但需謹慎評估出血等安全性問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