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及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影響。455名患者參與隨機試驗,結果顯示PCI組的重大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為26%,低於保守治療組的36%(危險比0.71)。不過,PCI組的出血事件較高(28%對20%),且有3%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總體而言,雖然PCI可降低MACE風險,但需謹慎評估出血等安全性問題。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左主冠狀動脈疾病合併腎功能受損患者接受血管重建術(PCI vs. CABG)的結果。不論腎功能狀況,CABG手術的院內不良事件率較高。追蹤結果顯示,PCI和CABG在兩組病患中表現相似。對於左主冠狀動脈疾病合併腎功能受損的患者,PCI可能更適合避免院內事件。 PubMed DOI

一項研究發現,對於低手術風險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在1年內的死亡率、中風率或再入院率比手術更低。然而,追蹤5年後顯示TAVR和手術在複合終點上沒有明顯差異。這項研究由愛德華生命科學公司贊助,註冊號碼NCT02675114。 PubMed DOI

ISCHEMIA試驗發現,對於穩定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接受侵入性治療(如血管造影和血管重建)與保守治療相比,缺血事件風險相似。研究比較了接受PCI或CABG的患者結果,發現CABG患者早期風險較高,但長期風險較低。早期血管重建與較高早期風險有關,但長期心血管事件風險較低。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未接受抗心絞痛藥物治療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與安慰劑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PCI治療能顯著改善心絞痛症狀,對於穩定型心絞痛且有缺血證據的患者有更好的療效。 PubMed DOI

德國研究發現,對於低風險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或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1年內死亡或中風風險相當。TAVI組的死亡率和中風率較低,程序性併發症相似。 PubMed DOI

PREVENT研究比較了對易破裂的冠狀動脈斑塊,做預防性PCI手術和單純用藥物治療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單純用藥物治療,做PCI可以降低重要心臟事件的風險。對於非阻塞、高風險易破裂斑塊的患者,可以考慮進行PCI手術。 PubMed DOI

Ticagrelor對患有2型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有助於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但也增加出血風險。研究指出,Ticagrelor可降低肢端事件,特別是血管重建和急性缺血,與是否有周邊動脈疾病無關。研究顯示,Ticagrelor或許能減少2型糖尿病和動脈硬化患者的肢端事件,但也增加出血風險。需進一步研究整體效益和風險,包括非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PubMed DOI

一項針對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且服用口服抗凝劑的患者的研究,隨機比較了手術中持續抗凝與中斷抗凝的效果。研究發現,持續抗凝組有16.5%的患者出現主要事件,而中斷抗凝組為14.8%,顯示持續抗凝並無明顯優勢(P = 0.18)。雖然兩組血栓事件相似,但持續抗凝組的出血事件顯著較高(31.1%對21.3%)。總結來說,對於TAVI患者,持續抗凝在30天內並未提供安全上的優勢。 PubMed DOI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這項針對急性冠脈症候群(ACS)患者的統合分析,主要比較減少雙重抗血小板治療(DAPT)至單一使用ticagrelor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ticagrelor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發生率為2.8%,低於DAPT的3.2%,顯示非劣性。此外,ticagrelor顯著降低重大出血風險至0.9%,並且全因死亡率也較低。研究還發現,ticagrelor對女性及ACS患者可能有額外益處。總體而言,短期DAPT後轉用ticagrelor不會增加缺血風險,且能降低出血風險,值得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