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德國進行的一項非劣效性試驗中,針對心臟衰竭及次級二尖瓣逆流的患者,研究比較了經導管邊緣對邊修復與外科二尖瓣修復/更換的療效與安全性。結果顯示,介入組在一年內的主要療效事件為16.7%,手術組則為22.5%,顯示出非劣效性。安全性方面,介入組的重大不良事件為14.9%,而手術組高達54.8%,顯示經導管方法更安全。因此,經導管邊緣對邊修復在療效上不劣於手術,且安全性顯著優於手術。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使用MitraClip裝置進行經導管二尖瓣修復手術成功率高達88.9%,成功修復者1年內死亡率和心臟衰竭再入院率較低。手術安全,30天內死亡、中風和再介入率極低。患者若僅有輕微或更少殘餘逆流和低梯度,死亡率最低。 PubMed DOI

研究指出,在TAVR瓣膜失敗患者中進行redo-TAVR手術是安全且有效的。數據顯示,redo-TAVR的風險低,結果與初始手術相似。手術能改善瓣膜問題,並降低主動脈反流。手術時間和瓣膜類型對結果無顯著影響。對於特定患者,使用可膨脹球的redo-TAVR是可行的選擇。 PubMed DOI

一項研究發現,對於低手術風險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在1年內的死亡率、中風率或再入院率比手術更低。然而,追蹤5年後顯示TAVR和手術在複合終點上沒有明顯差異。這項研究由愛德華生命科學公司贊助,註冊號碼NCT02675114。 PubMed DOI

ALIGN-AR試驗研究了Trilogy導管式心臟瓣膜對重度主動脈反流患者的效果,短期結果顯示安全有效,死亡率和中風率低。這種治療對無法手術的患者有潛力,但仍需長期追蹤評估。 PubMed DOI

德國研究發現,對於低風險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或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1年內死亡或中風風險相當。TAVI組的死亡率和中風率較低,程序性併發症相似。 PubMed DOI

經皮換瓣手術是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方法。LANDMARK試驗比較了Myval瓣膜與其他同類產品,發現Myval在30天結果不輸其他。試驗有768名參與者,顯示Myval在安全性和效果上與其他同類產品相當。 PubMed DOI

RESHAPE-HF2試驗研究MitraClip治療心臟衰竭患者功能性二尖瓣逆流的效果和安全性。參與者有中度至嚴重或嚴重逆流,不適合手術。相較其他試驗,患者特徵不同,逆流較輕、NT-proBNP較低。此試驗將提供更多使用MitraClip治療逆流患者的重要資訊。 PubMed DOI

心衰竭(HF)患者的繼發性二尖瓣逆流(SMR)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隨著影像技術進步,如超音波心動圖和心臟MRI,SMR的診斷和評估變得更準確。治療上,根據指引使用的藥物包括β-阻滯劑和利尿劑等,能針對心臟問題並緩解症狀。心臟再同步治療也能改善某些患者的情況。雖然外科修復證據有限,但經導管邊緣對邊緣修復(TEER)顯示出生存率和生活品質的改善。有效管理需要多學科合作,以制定最佳治療策略。 PubMed DOI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評估經導管二尖瓣修復對心衰竭及中度至重度功能性二尖瓣逆流患者的效果。研究涵蓋505名來自九國的患者,隨機分為裝置組(接受二尖瓣修復加標準治療)和對照組(僅接受醫療治療)。結果顯示,裝置組在24個月內因心衰竭或心血管死亡住院的比率顯著低於對照組,且健康狀態改善更明顯。與裝置相關的安全事件極少,僅4名患者出現。總結來說,經導管二尖瓣修復顯著改善患者的住院次數及健康狀態。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及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影響。455名患者參與隨機試驗,結果顯示PCI組的重大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為26%,低於保守治療組的36%(危險比0.71)。不過,PCI組的出血事件較高(28%對20%),且有3%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總體而言,雖然PCI可降低MACE風險,但需謹慎評估出血等安全性問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