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腹膜透析(PD)導管有時會出現故障,通常是因為內部血塊或纖維蛋白塊造成阻塞。標準處理方式是用肝素化生理食鹽水沖洗,若無效則使用溶栓劑。若醫療處理失敗,還會考慮機械方法如導管內刷洗。這個案例中,病人經過溶栓藥物和刷洗後,導管仍有血塊。為了挽救導管,醫生進行靶向溶栓治療,使用內視鏡導絲導航並穿刺血塊,並用Swing Tip針筒直接注射溶栓劑,最終成功解決問題,保留導管功能。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新混合式方法植入腹膜透析導管比腹腔鏡方法效果更好,包括破裂期短、無需臨時血液透析、住院時間短、醫療成本低,且早期併發症較少。建議將混合式方法作為PD導管植入的新標準護理方式。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不同醫師進行首次腹膜透析導管置入的結果,發現15.5%病人需後續程序,且介入性放射科醫師和介入性腎臟科醫師較普通外科醫師需更多後續程序。為改善結果,需進一步研究。美國政府支持使用PD改善腎臟健康。 PubMed DOI

澳洲研究發現,基於證據的血液透析導管護理可降低導管功能障礙事件,尤其對隧道式袖口導管效果顯著。研究指出患者因素也很重要,多方面干預措施有助於預防功能障礙。 PubMed DOI

設計腹膜透析導管插入途徑時,考慮病人、中心和插入技術因素的互動至關重要。英國研究指出病人特徵和透析單位水平因素會影響導管插入技術和相關事件。手術插入感染較多但故障較少,中心提供醫學和手術技術則導管事件率較低且PD持續時間較長。 PubMed DOI

保持血液透析回路暢通對治療至關重要,需注意抗凝劑使用及出血風險。技術因素如管路、透析器膜、灌注實踐也影響回路暢通。應定期監測回路凝塊以優化抗凝劑使用。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腹腔鏡下使用縫合器植入腹膜透析導管(PDC)與開放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使用縫合器有很多好處,像是減少導管移位、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失血量,還能降低手術後6個月的漂移率。兩種方法在患者特徵、成本和併發症方面都有相似結果。研究指出,縫合器結合腹腔鏡對腹膜透析患者來說是安全、有效的,並提升手術的舒適度。 PubMed DOI

研究探討小朋友需要緊急腹膜透析的風險因素,包括存活率、腎功能、透析時間、併發症和生活品質。分析了2010至2023年在加護病房接受緊急PD的小朋友資料。發現手術前預防性抗生素和統一由小兒外科醫師放置導管有助於降低風險。建議心臟手術後盡早進行PD,並需注意腎損傷和早產增加併發症風險。需要更多研究以改善緊急PD管理。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澳洲進行的REDUCCTION試驗中,對於隧道血液透析導管的機械故障,透過導管更換並不會降低併發症存活率。因此,對於這種情況,可能更妥善的做法是進行導引線更換。 PubMed DOI

這篇手稿探討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tHDC)作為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替代方案,特別是在無法立即進行手術的情況下,並強調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的重要性。文中指出腎臟科醫師應更積極參與血管通路的規劃與監測,以提升病人護理品質。內容涵蓋tHDC的建立標準、病人選擇及減少感染和血栓風險的策略,並介紹超音波和心電圖引導的導管放置技術,最後呼籲發展「介入腎臟醫學」的培訓計畫。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導管故障是一大挑戰。本研究評估了一種新改良的開放手術修復技術,與同時更換導管進行比較。對167名PD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技術(A組)手術時間較短、術後疼痛較低、啟動PD時間快、住院天數少,且導管故障復發率顯著低於更換導管的患者(B組)。兩組在併發症方面無顯著差異。結論是此改良技術安全有效,建議臨床應用。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