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腹膜透析(PD)導管故障是一大挑戰。本研究評估了一種新改良的開放手術修復技術,與同時更換導管進行比較。對167名PD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技術(A組)手術時間較短、術後疼痛較低、啟動PD時間快、住院天數少,且導管故障復發率顯著低於更換導管的患者(B組)。兩組在併發症方面無顯著差異。結論是此改良技術安全有效,建議臨床應用。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新混合式方法植入腹膜透析導管比腹腔鏡方法效果更好,包括破裂期短、無需臨時血液透析、住院時間短、醫療成本低,且早期併發症較少。建議將混合式方法作為PD導管植入的新標準護理方式。 PubMed DOI

研究探討小朋友接受腹膜透析時,導管插入技術、造瘘管放置時間和預防性抗生素對腹膜炎風險的影響。分析2011至2022年的數據後發現,導管插入技術與腹膜炎無明顯關聯,但放置造瘘管可能稍微增加風險,預防性抗生素則無明顯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如何預防腹膜炎。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不同醫師進行首次腹膜透析導管置入的結果,發現15.5%病人需後續程序,且介入性放射科醫師和介入性腎臟科醫師較普通外科醫師需更多後續程序。為改善結果,需進一步研究。美國政府支持使用PD改善腎臟健康。 PubMed DOI

設計腹膜透析導管插入途徑時,考慮病人、中心和插入技術因素的互動至關重要。英國研究指出病人特徵和透析單位水平因素會影響導管插入技術和相關事件。手術插入感染較多但故障較少,中心提供醫學和手術技術則導管事件率較低且PD持續時間較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先前腹部手術如何影響接受腹膜透析(PD)導管的患者的結果。他們發現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並不會增加PD導管併發症的風險。然而,上腹部手術與更高風險的問題有關。總的來說,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不應該阻止某人接受腹膜透析所需的PD導管。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從血液透析轉換到腹膜透析的病人,容易再轉回血液透析;而腹膜透析病人若發生腹膜炎、家庭訪問少、血清白蛋白低、殘餘腎功能差或腹膜清除率低,則轉換回血液透析風險增加。選擇腹膜透析起初與技術存活有關,但干預腹膜炎和透析適當性等因素,可改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腹腔鏡下使用縫合器植入腹膜透析導管(PDC)與開放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使用縫合器有很多好處,像是減少導管移位、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失血量,還能降低手術後6個月的漂移率。兩種方法在患者特徵、成本和併發症方面都有相似結果。研究指出,縫合器結合腹腔鏡對腹膜透析患者來說是安全、有效的,並提升手術的舒適度。 PubMed DOI

研究探討小朋友需要緊急腹膜透析的風險因素,包括存活率、腎功能、透析時間、併發症和生活品質。分析了2010至2023年在加護病房接受緊急PD的小朋友資料。發現手術前預防性抗生素和統一由小兒外科醫師放置導管有助於降低風險。建議心臟手術後盡早進行PD,並需注意腎損傷和早產增加併發症風險。需要更多研究以改善緊急PD管理。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導管有時會出現故障,通常是因為內部血塊或纖維蛋白塊造成阻塞。標準處理方式是用肝素化生理食鹽水沖洗,若無效則使用溶栓劑。若醫療處理失敗,還會考慮機械方法如導管內刷洗。這個案例中,病人經過溶栓藥物和刷洗後,導管仍有血塊。為了挽救導管,醫生進行靶向溶栓治療,使用內視鏡導絲導航並穿刺血塊,並用Swing Tip針筒直接注射溶栓劑,最終成功解決問題,保留導管功能。 PubMed DOI

本研究比較早期開始腹膜透析(ESPD)與傳統開始腹膜透析(CSPD)的結果。研究期間為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納入297名成人腎衰竭患者。結果顯示,43.8%的患者選擇ESPD,但這組患者的導管周圍漏液發生率較高(6.9%對0.6%)。其他併發症及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的發生率在兩組間相似。雖然ESPD有較多漏液情況,但整體併發症與CSPD相當,未來需進一步研究其長期影響。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