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調查了老年人使用口服抗生素後,發生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風險。研究分析了2002至2022年間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數據,發現21,758名老年人在抗生素治療後出現嚴重反應,並與87,025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磺胺類和頭孢菌素的風險最高,分別為2.9和2.6。其他抗生素如硝呋太爾、青黴素和氟喹諾酮也有增加的風險。研究建議醫師在開處方時考慮使用風險較低的抗生素。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分析FDA報告數據,發現某些糖尿病藥物,尤其是SGLT2抑制劑如坎格列芬,可能增加酮酸中毒、感染、周邊缺血、腎功能受損和炎症等風險。坎格列芬與骨髓炎和細菌性皮膚炎有關。研究強調坎格列芬可能導致骨髓炎,需進一步研究以了解SGLT2抑制劑的風險。 PubMed DOI

研究分析2012至2017年FDA報告的新型抗糖尿病藥物不良反應,發現同類藥物ADR有差異,如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坎格列奉的問題較嚴重,如糖尿病酮酸中毒和截肢。研究強調需持續監測研究以確保藥物安全。 PubMed DOI

研究發現CKD患者較低腎功能易導致嚴重ADR,包括急性腎損傷和出血,需住院治療,甚至死亡。開立處方給CKD患者時,特別是高風險藥物如抗血栓劑,監控腎功能至關重要。 PubMed DOI

日本研究發現,SGLT2抑制劑使用者相較於DPP-4抑制劑,尿路感染風險降低,但生殖器細菌感染風險增加。對於會陰軟組織感染則未發現明顯關聯。未來研究應該擴大人口統計資料,以更深入了解感染風險。 PubMed DOI

第二型糖尿病(T2DM)是一種日益普遍的慢性代謝疾病,影響全球許多人,並可能影響皮膚。主要治療方式是口服降血糖藥物,但這些藥物可能引發皮膚不良反應,從輕微刺激到嚴重情況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或史蒂文斯-約翰遜症候群。本文重點探討口服抗糖尿病藥物的皮膚不良反應,特別是與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及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相關的情況。了解這些反應有助於臨床管理,及時識別並停止使用引起問題的藥物,對老年患者尤為重要。 PubMed DOI

隨著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的使用增加,雖然其減重及心腎保護效果受到重視,但仍有嚴重副作用的擔憂,如尿道感染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研究分析391名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數據,發現2020年組的整體停止用藥情況減少,但因虛弱導致的停止卻增加。儘管對安全使用的認識提高,因藥物不良反應導致的住院情況並未顯著減少,顯示仍需加強教育與宣導。 PubMed DOI

慢性腎病(CKD)與認知功能的關係受到關注,特別是抗菌劑(ABs)對CKD患者的影響。因為CKD患者易感染,常需使用抗菌劑,這可能導致不良藥物反應(ADRs)。本文探討各類抗菌劑(如β-內酰胺類、氟喹諾酮類等)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並強調急性神經毒性效應。此外,抗菌劑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可能透過腦-腸-腎軸影響CNS症狀。對CKD患者的抗生素治療需謹慎監測,以減少ADRs,並考慮其獨特的藥物動力學及腦、腸、腎的相互關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急性腎損傷(AKI)與重症兒科病人中cefepime血濃度升高的關聯。研究在一個兒科重症監護病房進行,分析87名接受至少24小時cefepime治療的病人。結果顯示,14.9%的病人cefepime谷濃度(C<sub>min</sub>)升高,且這些病人經歷AKI的可能性顯著增加。AKI病人的cefepime暴露量也較高,顯示AKI是重症兒童中cefepime濃度升高的風險因素,需特別注意這些高風險病人。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在接受抗結核治療(ATT)時,發生不良藥物反應的風險較高。一項研究分析了1,815名接受ATT的患者,發現有75名(4.1%)患有CKD。結果顯示,CKD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0%,而正常腎功能患者僅為13.7%。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肝膽問題、神經精神影響、腎臟併發症及胃腸道問題。CKD被認為是不良反應的獨立預測因子,顯示即使調整劑量,CKD患者仍需特別關注其治療安全性。 PubMed DOI

降糖藥物,特別是SGLT2抑制劑,已被FDA警告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道和生殖器感染風險。針對各類降糖藥物的感染風險進行文獻回顧,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與生殖器感染有顯著關聯,但尿道感染的證據尚不確定。對於無法使用SGLT2抑制劑的患者,DPP-4抑制劑可能是較安全的替代選擇。總體來說,仍需更多研究來釐清不同降糖藥物的感染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