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針對義大利透析病房的調查顯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護理至關重要。調查涵蓋124個透析單位,涉及12,276名患者,發現61%使用動靜脈瘻管(AVF)。主要結果包括:三分之二的設施有標準化護理流程,46%擁有完整的護理流程,39%進行血管通路監測電腦化。小型設施的AVF使用率較高,且正式護理流程與AVF使用率相關。這些結果強調了標準化監測協議對改善透析患者治療結果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中,擁有動靜脈瘻管的患者死亡風險最低,其次是動脈表層化,最後是隧道式袖口中心靜脈導管。如果不適合瘻管,則動脈表層化患者的存活率優於隧道式袖口中心靜脈導管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在最初使用中央靜脈導管(CVC)的血液透析患者中,兩種血管通路(AVF vs. AVG)的策略。對於AVF的更為選擇性放置,相較於最大化AVF的建立,結果導致了較低的程序頻率和成本。這表明臨床醫師在AVF的放置上應更加慎重,以改善血管通路的結果。 PubMed DOI

血管通路篩檢計畫旨在早期檢測阻塞情況,但實施模式尚未確定。平衡篩檢好處與風險具挑戰性,監控通路重要但方法有爭議。團隊合作、專業參與、個人化篩檢、技術進步皆關鍵。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隧道導管與較低死亡率有關,尤其對老年患者。血管疾病是導致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建議隧道導管可能是一個適當選擇,死亡率更多與合併症有關,而非使用的血管通路類型。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晚期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在透析前植入動靜脈瘻與AV移植物的結果。結果顯示,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時,AV移植物患者開始透析時較不需使用導管。AV瘻患者則需更多次手術。建議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的患者,植入AV移植物可能減少透析開始時使用導管的需求。 PubMed DOI

研究結果顯示,結合嚴格血管通路監測與臨床監測可有效預測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狹窄。特定閾值的血流監測模型對動靜脈瘻或移植患者狹窄預測有效,尤其在動靜脈瘻患者中。整合這些監測模型與臨床監測可早期發現並治療狹窄問題。 PubMed DOI

討論了腎衰竭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強調個別化治療計劃的必要性,應對通路故障有應變計劃。需轉介進行透析通路,避免某些血管程序以預防併發症。不同通路使用時間表不同,需及時處理增生、偷竊症候群和感染等併發症。全科醫師在保護和管理患者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使用Vasc-Alert技術,在18個月內計算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風險分數。得分為正面警示(分數≥7)的患者更有可能發生血管事件。該技術顯示對於檢測這些事件具有64.7%的敏感度和66.6%的特異度,顯示它可以是一個有助於監控血管通路健康的工具。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音波進行術前血管定位,由腎臟科醫師執行並提議外科團隊,可提高血管通路建立成功率,初次建立和成熟失敗比率低。總共有167名病人參與,顯示這方法對血液透析療程有正面幫助。 PubMed DOI

危地馬拉腎臟疾病兒童基金會與生命之橋合作,推動血管通路計畫,為腎病兒童創建動靜脈瘻管(AVF)。這項分析涵蓋2015至2023年139名新病人的手術,平均年齡13.6歲,主要為女性(42.6%),平均BMI為17.3。71.9%的病人從橈動脈或尺動脈創建AVF,併發症少,無遠端缺血報告。12個月的通暢率為84%,存活率為84%。這項計畫在當地成功建立安全的AVF。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