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腹膜透析(PD)相關的腹膜炎是接受PD治療患者的一大併發症。根據2014至2022年對1,225名日本PD患者的研究,發現年齡增長、血清白蛋白降低及使用持續性行動腹膜透析會增加腹膜炎風險。研究中,364名患者共發生539次腹膜炎事件,年發生率為0.27次。使用抗生素預防措施可降低風險,而定期就醫則會提高風險。這些結果強調了針對日本患者的風險因素識別,對改善臨床實踐及制定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探討小朋友接受腹膜透析時,導管插入技術、造瘘管放置時間和預防性抗生素對腹膜炎風險的影響。分析2011至2022年的數據後發現,導管插入技術與腹膜炎無明顯關聯,但放置造瘘管可能稍微增加風險,預防性抗生素則無明顯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如何預防腹膜炎。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是一種對於腎衰竭患者而言具有價值的治療選項,讓患者能夠在家中進行透析,提高生活品質並節省成本。然而,由於對於像是腹膜炎這樣的感染問題的擔憂,某些地區的PD使用量並未增加。本篇回顧將根據目前的證據討論PD相關感染的定義、盛行率、風險因素、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接受腹膜透析(PD)治療超過10年的患者,通常年紀較輕、健康狀況較佳,且可能使用某些藥物。年輕、營養良好、無發炎症狀和藥物使用,有助於長期維持PD治療。然而,年齡、糖尿病、發炎和藥物使用等因素則可能增加PD治療退出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先前腹部手術如何影響接受腹膜透析(PD)導管的患者的結果。他們發現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並不會增加PD導管併發症的風險。然而,上腹部手術與更高風險的問題有關。總的來說,先前進行腹部手術不應該阻止某人接受腹膜透析所需的PD導管。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從血液透析轉換到腹膜透析的病人,容易再轉回血液透析;而腹膜透析病人若發生腹膜炎、家庭訪問少、血清白蛋白低、殘餘腎功能差或腹膜清除率低,則轉換回血液透析風險增加。選擇腹膜透析起初與技術存活有關,但干預腹膜炎和透析適當性等因素,可改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2016至2020年美國PDAP入院率穩定,每次入院醫療成本高。治療方式受醫院位置和教學程度影響,年紀大、合併症及使用血管收縮劑與惡化結果相關。需進一步研究醫院特性對PDAP結果的影響,以改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研究目的是找出導致難治性腹膜炎的風險因素,並製作預測發生的評分卡。難治性腹膜炎是指經過5天抗生素治療後,腹膜透析袋仍然混濁或白血球計數高。研究分析了178位腹膜透析患者中294次腹膜炎發作的資料,確定了C-反應蛋白、血清白蛋白、糖尿病、腹膜透析時間和致病微生物等因素是風險因素。評分卡模型顯示對於預測難治性腹膜炎有很好的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了一個管理算法,旨在減少腹膜透析系統中的濕性污染,以預防腹膜炎。研究期間從2017年10月到2022年9月,共分析了141例濕性污染案例。算法包括識別污染類型、管理導管、施用預防性抗生素及再訓練。結果顯示,遵循該算法的患者腹膜炎發生率僅為0.9%,而不合規者高達48.6%。此外,年齡較大及距離醫院較遠等因素也被認為是腹膜炎的獨立風險因素。總體而言,這個算法有效降低了腹膜透析相關的腹膜炎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低鉀血症與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的風險,以及因腹膜炎導致的治療失敗。研究分析了7220名腹膜透析患者的數據,隨訪中位數為25.7個月。結果顯示,雖然血清鉀低於4.0 mmol/L的患者腹膜炎發生率較高,但經過調整後,低鉀血症並未獨立增加腹膜炎或治療失敗的風險。這些結果在不同統計模型中一致,顯示在中國的研究人群中,低鉀血症並不是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或治療失敗的獨立風險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小板計數與腹膜透析(PD)相關腹膜炎風險的關聯。研究對2,374名主要為男性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20%的患者曾經發生PD相關腹膜炎。結果顯示,較高的血小板計數與首次腹膜炎風險增加有顯著關聯,特別是在低鉀血症患者中更為明顯。總體來看,血小板計數升高可能是接受腹膜透析患者發生腹膜炎的風險因素。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