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急性胰臟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胰臟變得發炎,通常會導致血液中胰臟酶水平升高。然而,有些患者可能會有正常的酶水平,這使得診斷變得困難。本文探討了這種情況,導致酶水平正常的因素,並強調即使沒有升高的酶水平,仍然可以診斷出急性胰臟炎。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美國急性胰臟炎為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每年病例數增加。嚴重者需進ICU,死亡率高。膽結石、酒精、ACE抑制劑、他汀、SGLT-2抑制劑皆可能致病。一例研究指57歲糖尿病男性因empagliflozin引發胰臟炎。文章探討SGLT-2抑制劑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角色,強調及時辨識並停止致病因素以預防併發症的重要性。努力因應胰臟炎發病率上升,協助醫護人員更深入了解藥物誘發的胰臟炎。 PubMed DOI

這項實際世界研究顯示,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s)在有急性胰臟炎(AP)病史的2型糖尿病(T2D)成人中,不會增加急性胰臟炎的風險,無論其原因為何。這一發現與先前報告中指出的GLP-1RA使用與急性胰臟炎風險增加之間的潛在聯繫相矛盾。 PubMed DOI

外分泌胰腺功能不全(EPI)是一種罕見的併發症,與由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TEC)引起的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HUS)有關。報告中提到一名4歲女孩因STEC-HUS住院並需透析,後來發展出急性胰腺炎和糖尿病。雖然她的澱粉酶和脂肪酶在15天後恢復正常,但隨後出現EPI症狀,經檢查確認。她接受了三個月的胰腺酶替代療法,糞便檢查恢復正常。這案例提醒我們,對於有急性胰腺炎或糖尿病的STEC-HUS兒童,應提高對EPI的認識。 PubMed DOI

食物過敏引起的胰臟炎雖然罕見,但卻是一個重要的醫療議題,對於診斷來說也相當具挑戰性。這篇案例報告提到一位54歲女性,因食用某種食物後出現過敏反應,12小時後出現急性腹痛,最終透過CT確診為急性胰臟炎。她接受了支持性治療,並未出現進一步併發症。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對於食物過敏可能引發胰臟炎的認識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有過敏性休克的患者中,早期診斷和治療能顯著改善預後。 PubMed DOI

慢性胰臟炎是一種逐漸惡化的疾病,主要特徵是胰臟發炎和纖維化,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這種病可能引發併發症,如胰臟功能不足、慢性疼痛、生活品質下降及死亡風險增加。診斷通常依據症狀及胰臟的形態變化,如導管結石和鈣化等。治療需多方面配合,包括改變生活方式、營養支持、疼痛管理及心理護理,定期檢查併發症和治療效果對改善預後非常重要。 PubMed DOI

胰臟內脂肪沉積(IPFD)因其與肥胖、年齡和性別等因素的關聯而受到關注。雖然IPFD的潛在機制尚不完全明瞭,但可能與氧化壓力、腸道微生物群變化及荷爾蒙失衡有關。研究顯示,IPFD與外分泌胰臟疾病的發展和預後有密切關聯。雖然影像技術是主要診斷手段,但也有新興的生物標記和評分系統。雖然目前尚無有效治療,但一些藥物和新療法顯示出潛力。本文回顧了IPFD的機制、與外分泌胰臟疾病的關聯及最新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PubMed DOI

這篇案例報告探討了一位30歲亞洲女性的反覆急性胰臟炎,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2型糖尿病及偶爾飲酒有關。她在2020年和2023年經歷了三次發作,特別是第二次入院時三酸甘油脂高達5680 mg/dL。治療包括禁食、靜脈輸液及胰島素控制TG水平。隨後,她的糖尿病藥物從semaglutide改為dapagliflozin。這案例強調了病人教育、生活方式調整及藥物管理的重要性,以減少胰臟炎復發的風險。 PubMed DOI

一位83歲男性因基底細胞癌接受18F-FDG PET/CT掃描,結果顯示胰臟有放射性示蹤劑攝取增加,雖然他沒有症狀,但引發了對胰臟炎的擔憂。檢測後發現脂肪酶水平升高,確診為胰臟炎。病人正在服用tirzepatide,這是一種用於控制2型糖尿病及輔助減重的GLP-1受體激動劑。由於找不到其他原因,這次胰臟炎被認為是由tirzepatide引起的,顯示出GLP-1受體激動劑的潛在副作用,提醒使用這類藥物的病人需特別監測胰臟炎。 PubMed DOI

脂肪胰臟是指胰臟內脂肪堆積,和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有關。雖然臨床意義還不明確,但新研究發現,脂肪胰臟可能會增加胰臟癌風險。未來有機會成為高風險族群的監測指標,部分糖尿病藥物或許能減少胰臟脂肪,但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