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腎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疾病,涉及蛋白質過濾、低白蛋白水平、鈉滯留和水腫。導致水腫的原因有爭議,可能是因為激素系統或腎內固有的鈉滯留。一名5歲男孩患有X連鎖腎上腺白質腦白質異常症,並有微小變化疾病的腎症候群。儘管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但仍有復發。他的低醛固酮水平與鈉排泄增加相關,暗示鈉滯留不是由激素系統引起的。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類固醇抗性腎症候群(SRNS)是兒童和年輕成人慢性腎臟疾病的常見原因,其中最嚴重的是先天性腎症候群芬蘭型(CNSF),由基因突變引起。研究人員創造了小鼠模型,模擬特定腎臟疾病,有助於研究基因替代療法。缺乏關鍵蛋白質的小鼠壽命短,腎臟異常,尿液中蛋白質增加。這研究對未來腎症候群基因治療研究有重要啟示。 PubMed DOI

一項針對符合嚴格診斷標準的類固醇抵抗性腎病綜合症(SRNS)兒童的研究顯示,只有12%的病例有單基因變異,這比大型研究中約30%的比例低。研究共納入185名患者,發現有水腫的患者中,僅7%有單基因變異,而無水腫者則有38%。急性腎損傷患者的單基因變異比例僅1%,而已達完全緩解者為4%。這些結果顯示,發病時是否有水腫是判斷SRNS單基因原因的重要指標,強調臨床評估的重要性。 PubMed DOI

一名3歲男孩出現紫癜樣皮疹和腎病綜合症,最初懷疑是IgA血管炎腎炎,但父母拒絕腎臟活檢。雖然他對糖皮質激素反應良好,但後來出現反覆的蛋白尿和腸胃問題。最終腎臟活檢顯示為膜性腎病,並檢測到半胱氨酸3B陽性,顯示與IgAVN不同。治療改善腎功能,但腸胃問題惡化,內視鏡檢查顯示絨毛萎縮。全外顯子測序發現FOXP3基因異常,確診為IPEX綜合症,強調腎臟活檢在免疫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 PubMed DOI

腎臟的淀粉樣變性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與青少年特發性關節炎(SOJIA)有關,特別是在兒童中。案例中,一名11.5歲男孩有SOJIA病史,出現全身水腫,經檢查後確診為腎病綜合症。腎臟活檢顯示有淀粉樣沉積。男孩接受tocilizumab治療後,蛋白尿減少,腎功能恢復正常。這個案例強調了監測SOJIA兒童蛋白尿的重要性,以便及時介入和治療。 PubMed DOI

核孔蛋白(Nups)是核孔複合體的重要成分,對核細胞質運輸、基因表達及細胞週期有關鍵影響。六種Nup基因的變異與單基因類固醇抵抗性腎病(SRNS)相關,稱為核孔蛋白相關SRNS。患者通常表現為常染色體隱性SRNS,伴隨神經、成長及心血管問題。不同亞型的發病年齡各異,NUP93最早約在2歲。基因診斷建議使用下一代測序,治療可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腎移植為腎衰竭患者的首選。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了解其發病機制及治療選擇。 PubMed DOI

腎病症候群(NS)是一種慢性腎臟疾病,主要特徵包括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和水腫。雖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近期研究指出B細胞在特發性腎病症候群,特別是小兒病例中的重要性。過去認為T細胞是主要原因,但新證據顯示B細胞可能影響更大。B細胞透過產生自體抗體和細胞激素,可能導致腎臟損傷及相關症狀。本文旨在深入探討B細胞在特發性腎病症候群中的角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類固醇抵抗性腎病綜合症(SRNS)兒童患者進展至腎衰竭的遺傳與非遺傳因素,涵蓋101名原發性SRNS患者。結果顯示54%的患者有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管硬化,8%的家庭有<i>APOL1</i>高風險基因型,12%有致病的孟德爾變異。44%的患者最終進展至腎衰竭,且與非歐洲遺傳祖先、自我聲明的非白人種族及發病年齡等因素相關。研究指出,這些遺傳特徵及其他因素對SRNS的影響顯著。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類固醇抵抗性腎病綜合症(SRNS)的小兒患者,探討預測緩解和腎臟存活的因素。研究分析了2000至2023年間在柏林治療的65名患者,發病中位年齡為4歲,男性佔57%。結果顯示,26名患者達到完全緩解,腎臟存活率在5年為71%,10年為56%。影響緩解的負面預測因子包括高蛋白尿、遺傳病、降低的eGFR及低白蛋白血症。研究強調及早分析這些因素對小兒SRNS預後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病症候群病人中水腫的盛行率,發現62%的病人在診斷時有水腫。水腫病人的尿液白蛋白水平較高,血漿白蛋白則較低。研究中,4%的病人發生靜脈血栓栓塞,水腫病人的發生率較高,且水腫病人進展至腎衰竭的速度較快,死亡率也較高(19%對比16%)。結果顯示水腫在腎病症候群中普遍,並與多種健康風險相關,強調其預後意義。 PubMed DOI

在類固醇抗藥性腎病症候群的兒童中,發病時血清白蛋白濃度較高(2.3 g/dL以上)有助於預測是否帶有基因變異。約有21%病童有基因變異,這些人對免疫抑制治療效果較差,五年腎臟存活率也較低。相較之下,病理特徵參考價值不高。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