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血液透析病人常吃利尿藥,但該吃多少才最好,對結果有什麼影響還不確定。一個研究發現,超過27,000名病人中,不同國家利尿藥的使用和劑量有很大差異。吃較多利尿藥並不會讓結果更好,反而會增加住院風險。不同國家對利尿藥的處方有所不同,歐洲國家使用較多,美國則較少。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篇評論指出,慢性腎病(CKD)管理中,噻嗪類和袢利尿劑的使用觀念正在改變。研究顯示,氯噻噻能有效降低晚期CKD患者的血壓,挑戰了噻嗪類在低腎小球過濾率下無效的說法。不過,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顯示這些利尿劑對腎臟或心血管結果有顯著影響。 SGLT2抑制劑雖有利尿效果,但與利尿劑同用時,對急性腎損傷的保護效益不受影響。使用利尿劑時需注意可能的不良反應,如電解質失衡和急性腎損傷,因此在開立這些藥物時,必須仔細監測電解質和腎功能。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的鈉離子水平和體液狀態與死亡風險有關。低或高鈉離子水平、異常體液狀態都增加死亡風險。低鈉血症患者尤其危險,特別是體液缺水或過多。監控體液狀態對他們至關重要。未來研究應深入探討鈉離子水平和體液狀態對死亡風險的影響。 PubMed DOI

研究探討環狀利尿劑對透析前後狀況及死亡率的影響。結果顯示持續使用利尿劑組在透析前有較佳表現,且透析後死亡率較低。持續使用利尿劑可能改善透析狀況並降低死亡風險。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使用較低透析液鈉濃度可能增加死亡風險,挑戰了較低鈉濃度對患者更有益的觀念。建議在有更多證據前謹慎調整透析液鈉濃度處方。結果強調在透析患者中平衡鈉排泄和維持血容量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是美國針對新開始自動腹膜透析(PD)處方的最大分析,重點在於持續超過120天的患者。研究顯示,治療前四個月PD處方變異性小,根據患者需求調整處方可提升吸引力及存活率。分析涵蓋2015至2019年開始使用自動腹膜透析的患者。 主要發現包括:患者平均年齡從2015年的56歲增至2019年的58歲,大多數患者(86%)接受夜間PD,平均每天4.9次循環。到第120天,少於三次或多於六次循環的患者略有增加,且49%的患者處方未變化。這強調了對PD患者進行頻繁監測及早期客製化處方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透析患者使用多重藥物是個大問題,但研究尚不完備。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研究發現,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患者,開立多種藥物,每天服用很多藥丸,成本高昂。他們使用處方藥物的頻率和成本遠高於一般人。必須訂定有效策略來減少他們的用藥量。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1998至2015年間,血液透析病人的死亡率變化,重點在美國、日本及四個歐洲國家的設施實踐對生存率的影響。結果顯示,歐洲生存率每十年改善13%,日本改善12%,而美國則驚人地改善了47%。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Kt/V、磷管理及AV瘻管使用等臨床實踐。研究強調這些實踐對病人生存率的重要性,但也指出未測量的病人特徵變化可能影響結果,未來的改善仍需依賴持續的臨床實踐演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液體過載、液體耗竭和異常鈉水平對血液透析患者十年內死亡率的影響,涵蓋68,196名來自25國的患者。結果顯示,61%的患者有液體過載,只有4%有液體耗竭。低鈉血症在11%的患者中出現,而高鈉血症則在1%。液體過載與死亡率增加有關,最嚴重的情況風險最高(HR 3.42)。研究建議即使是輕微的液體過載也需注意,強調更嚴格的液體管理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預後,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液體過載、液體耗竭和異常鈉水平對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影響,追蹤了68,196名患者,持續十年。結果顯示,61%的患者有液體過載,只有4%有液體耗竭。低鈉血症出現在11%的患者中,而高鈉血症則為1%。液體過載與死亡率增加有關,特別是嚴重液體過載的風險最高(危險比3.42)。研究建議更嚴格的液體管理可能有助於降低死亡率,但仍需進一步確認。 PubMed DOI

透析期間高血壓(IDH)是一種複雜的情況,通常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出現。最近一項研究在兩個透析中心進行,持續18個月,納入169名主要為男性的患者,平均年齡67.9歲。研究建立了三種IDH定義,盛行率分別為8.3%、27.2%和29.6%。第二種定義與高血壓病史及某些藥物使用有關,而第三種則與冠狀動脈疾病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經歷高血壓的患者在隨訪期間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率並未顯著增加。未來研究需釐清不同定義與健康結果的關聯。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