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研究比較了超聲和DSA引導下植入TDC的效果。研究包括2020年至2022年在一家醫院進行的TDC植入。兩組經過人口統計和臨床特徵配對後,都有足夠的導管功能。DSA引導組在洗腎終止次數較少,導管定位較準確。DSA引導下的插入表現優異,特別是導管定位的精確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隧道導管與較低死亡率有關,尤其對老年患者。血管疾病是導致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建議隧道導管可能是一個適當選擇,死亡率更多與合併症有關,而非使用的血管通路類型。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在植入隧道型血液透析導管時是否使用透視造影,結果顯示兩組的併發症和導管問題相似。未使用透視造影的導管通暢性與使用透視造影的相當。這表示在重症監護病房中,可以安全有效地進行不使用透視造影的血液透析導管植入,對於選定的不穩定患者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PubMed DOI

研究探討僅使用超音波引導放置中心靜脈導管的可行性,結果顯示成功率高,且安全有效,可取代放射性透視術。 PubMed DOI

澳洲研究發現,基於證據的血液透析導管護理可降低導管功能障礙事件,尤其對隧道式袖口導管效果顯著。研究指出患者因素也很重要,多方面干預措施有助於預防功能障礙。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在洗腎患者中,使用胸部超聲心動圖(TTE)和胸部X光攝影(CXR)來確認中心靜脈導管位置。結果顯示,TTE較CXR有更準確的定位,且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性較高。TTE在受試者工作特徵分析中表現更優,並可有效找出導管位置,無需曝露於X光輻射。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長期臨床血液透析患者使用的隧道型血液透析導管尖端設計與導管功能持續時間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具有階梯尖端設計的導管比具有對稱或分裂尖端設計的導管更容易失效。分裂尖端導管表現良好,但並不常用。使用對稱尖端導管可能有助於減少患者的機械故障和額外程序的需求。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澳洲進行的REDUCCTION試驗中,對於隧道血液透析導管的機械故障,透過導管更換並不會降低併發症存活率。因此,對於這種情況,可能更妥善的做法是進行導引線更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隧道式帶袖導管(TCCs)和動靜脈瘻管(AVFs)對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分析了2119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兩組的全因死亡率無顯著差異,但使用TCCs的患者面臨較高的重大不良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住院及感染風險。多變量分析指出,高查爾森共病指數(CCI)是死亡風險因素。總體而言,使用AVFs的患者相對於TCCs的患者,風險較低。 PubMed DOI

這篇手稿探討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tHDC)作為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替代方案,特別是在無法立即進行手術的情況下,並強調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的重要性。文中指出腎臟科醫師應更積極參與血管通路的規劃與監測,以提升病人護理品質。內容涵蓋tHDC的建立標準、病人選擇及減少感染和血栓風險的策略,並介紹超音波和心電圖引導的導管放置技術,最後呼籲發展「介入腎臟醫學」的培訓計畫。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西班牙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為何中央靜脈導管(CVC)使用率高,儘管有其他建議的血管通路方法。研究分析了637名患者,發現40%使用CVC,54.3%擁有動靜脈瘻管(AVF)。使用CVC的患者中,許多人因血管問題或個人拒絕而無法使用AVF。研究指出,CVC的使用與早期開始透析有關,並強調需要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進行更系統的AVF評估與規劃,以改善治療結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