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囊胺酸尿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影響體內囊胺酸的運輸。主要以導致腎結石而聞名,但也可能出現其他健康問題。這項研究觀察了患有囊胺酸尿症的成年人的骨密度,發現他們的骨密度較同齡、同性別的其他人低,即使腎功能正常也是如此。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六個月大的女嬰罹患囊性纖維化,因腎結石住院。家族無結石史,但她卻反覆出現結石和尿路感染。考慮到近親通婚和早期結石,懷疑是代謝問題。囊氨酸尿症已排除,但高草酸顯示原發性高草酸血症1型。基因檢測確認AGXT基因有罕見變異。這名患者罹患兩種罕見遺傳疾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腎結石與慢性腎病(CKD)之間的關係,發現兩者並無顯著的遺傳相關性。雖然腎結石與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有關聯,但考慮其他因素後,這種關聯消失。研究還指出,CKD可能降低腎結石的風險,可能因為尿鈣排泄量較低。總體來看,腎結石並不會獨立增加CKD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SLC34A1和SLC34A3基因變異對腎臟磷酸鹽流失的影響,可能引發低磷血症及高鈣尿症等問題,進而導致腎結石和腎鈣化。研究在2010至2023年間於格勒諾布爾大學醫院進行,涵蓋11名患者,發現90%有高鈣尿症,45%有高鈣三醇血症。管理策略包括超水合和飲食調整,效果良好,部分患者腎功能正常。研究強調需針對個別患者制定管理計畫,並指出氟康唑等藥物的潛力,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尿肌酐(UCr)估算的肌肉量與韓國慢性腎病(CKD)患者骨密度的關係。研究分析了1,872名參與者的資料,發現較低的UCr水平與骨密度降低及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有關。隨著UCr水平上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下降,顯示肌肉量對CKD患者的骨密度有保護作用。結論指出,低UCr與透析前CKD患者的骨質疏鬆症顯著相關,建議進一步研究肌肉量對這群人的骨骼健康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慢性腎病(CKD)兒童的身體組成,特別是骨骼肌密度(SMD)和脂肪分佈對臨床結果的影響。研究比較了32名CKD兒童與66名健康兒童,發現CKD兒童的骨骼肌面積和SMD均低於健康兒童,內臟脂肪則較高。三酸甘油脂水平被認為是低SMD的重要預測因子,而高血清白蛋白和高SMD則有助於延緩腎衰竭進展。總之,CKD兒童普遍存在骨骼肌喪失,且與較差的臨床結果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SGLT2抑制劑(如dapagliflozin)對減少胱氨酸尿患者結石事件的潛力。研究期間從2019年9月到2023年5月,共有十名患者接受治療,隨訪中位數為13.5個月。結果顯示,70%的患者結石事件減少,且一半患者結石體積穩定。雖然有一名患者因不良反應中止用藥,但其他患者的副作用輕微,仍持續治療。整體來看,SGLT2抑制劑對胱氨酸尿患者是一個有前景的長期療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2至4期患者的腎功能與骨礦密度(BMD)下降速率的關聯。研究採用前瞻性隊列方式,涵蓋1006名參與者,時間從2011年到2016年,透過雙能X光吸收法測量BMD。結果顯示,CKD期數越高,髖部BMD下降越快,且男性與女性之間有顯著差異。此外,研究還發現兩種eGFR變化趨勢:穩定組與快速下降組,後者BMD下降幅度更大。總體而言,CKD進展及腎功能快速下降與非透析CKD患者的BMD損失有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不同劑量的氫氯噻嗪(HCTZ)對反覆鈣腎結石成年人的骨礦物質密度(BMD)影響,為期三年。結果顯示,所有組別的BMD均有下降,且HCTZ組與安慰劑組之間的損失無顯著差異,p值為0.43。敏感性分析也確認了這些結果。總結來說,無論劑量如何,HCTZ未能有效防止反覆鈣腎結石患者的BMD損失。 PubMed DOI

腎型胱胺酸症是罕見的遺傳疾病,因CTNS基因突變導致胱胺酸堆積,常見於兒童,會引起腎臟功能異常和多重器官問題。治療以補充流失物質、控制症狀及使用cysteamine為主,但壽命仍有限,目前積極發展早期診斷和基因治療。 PubMed DOI

罕見腎結石多在小孩或青少年就發病,可能造成嚴重腎臟問題。抽血、驗尿和基因檢查有助於診斷,尤其是早發、家族史或反覆結石時。及早發現很重要,因為有些治療能預防腎損傷。腎臟科和泌尿科醫師要能及時辨識,才能給病人最適合的照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