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研究比較了三種不同的組織學評分系統,發現腎臟風險評分(RRS)和梅奧診所慢性評分(MCCS)能夠預測末期腎臟疾病和死亡,而Berden分類預測性較低。動脈高血壓、血清肌酸酐水平和正常腎小球百分比等因素被確定為ESKD的獨立預測因子。RRS和MCCS評分是腎臟存活的獨立預測因子,與高血清肌酸酐和動脈高血壓一起,而Berden分類預測性較低。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s)在腺狀性紅斑狼瘡腎炎(LN)患者中的影響。分析了658名LN患者,最終納入46名,結果顯示ANCA陰性的患者在初診時的蛋白尿較高,血清白蛋白較低。不過,根據2021年KDIGO標準,兩組在臨床結果上並無顯著差異,短期隨訪(少於3年)也未見不同。研究結論指出,ANCAs對腺狀性紅斑狼瘡腎炎的長期影響仍需進一步探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C3腎小管病的慢性指數(C3G-HI)及其預後因素,分析了來自20個中心的74名患者。結果顯示,25.7%的患者出現腎功能惡化或死亡。低血紅素水平被認為是預測不良結果的重要指標,而總慢性指數(TCS)雖未達統計顯著性,但顯示中等預測能力。TCS為4或以上的患者在3年的腎臟存活率較低,顯示TCS在C3G患者中的預後價值。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腎臟風險評分(ARRS)在預測65歲以上ANCA相關血管炎(AAV)患者的腎臟存活率的效果。分析192名主要為顯微鏡下多血管炎的患者,結果顯示ARRS能將患者分為高、中、低風險組,且其預測腎病末期(ESKD)的能力較差,特別是高風險患者。研究建議考慮透析狀態可提升ARRS的預測準確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乾燥症患者中膜性腎病的發生率及結果。對290名在2007年至2024年間診斷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自2016年以來,膜性腎病的發生率顯著上升,成為最常見的腎臟病理。在74名接受PLA2R抗體檢測的患者中,約一半為陰性,部分對其他抗原呈陽性。在61名隨訪超過六個月的患者中,72.13%達到完全腎臟緩解,但PLA2R陽性患者的預後較差,腎臟進展風險更高。研究建議對PLA2R及其他抗原進行檢測,以改善患者管理。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持續性蛋白尿對ANCA相關腎小球腎炎(AAGN)患者的影響,分析高白蛋白尿(ACR >300 mg/g)與低或無白蛋白尿(ACR ≤300 mg/g)患者在治療後六個月的情況。研究納入218名經活檢確認的AAGN患者,結果顯示37%的患者在六個月時出現高白蛋白尿。高白蛋白尿組的患者特徵包括腎小球活動性強、年輕男性比例高等。五年隨訪中,這組患者的腎小球過濾率顯著較低,且進展為末期腎病的風險較高,顯示持續性白蛋白尿與較差的長期腎臟預後有關。 PubMed DOI

IgA腎病(IgAN)與腎內動脈/小動脈病變(IALs)有關,影響預後。本研究建立了IALs的半定量評分標準,並分析其在417例IgAN患者中的預後意義。結果顯示,具有IALs的患者腎臟綜合終點風險顯著較高(p < 0.001)。多變量Cox回歸分析指出,中度至重度的內膜纖維化和透明變是獨立的預後不良風險因素(HR分別為3.56和3.58,均p < 0.001)。研究強調了IALs在IgAN預後中的重要性,並呼籲對高風險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IgA腎病患者如果腎小球硬化比例較高,腎臟預後會比較差,是獨立的預後指標。把這個指標納入風險評估模型,可以更準確預測腎臟狀況,重要性不亞於蛋白尿、eGFR偏低或腎小管萎縮等因素。另外,接受類固醇治療的患者,腎臟預後也會比較好。 PubMed DOI

這項大型多中心研究發現,ANCA陰性的PIGN患者年紀較輕,腎臟病情較嚴重,較少接受標準免疫抑制治療,雖然復發率較低,但腎臟預後較差,末期腎病發生率也較高。這顯示ANCA陰性PIGN可能是不同疾病,未來應加強相關研究,並納入臨床試驗,改善治療成效。 PubMed DOI

這項國際研究分析225位C3G或IC-MPGN患者,發現腎功能較差、有副蛋白、間質纖維化嚴重會增加腎臟惡化風險;反之,原發性疾病、白人、C4較低則風險較低。研究也建立了新的預測模型。特別是蛋白尿減少50%且低於1公克/天,和腎臟預後較好有明顯關聯,建議作為治療目標。 PubMed DOI

本研究針對AAV-GN病人,發現現有預測腎臟預後的工具效果有限。團隊分析腎臟切片後,找出150個免疫相關基因有顯著變化,並開發出全新12基因分子標記,預測腎臟存活率的準確度大幅優於傳統組織學評分。這項分子標記有望提升AAV-GN病人的個人化治療與預後判斷。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