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FINISH試驗研究了在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骨孔引流手術中使用硬膜下灌洗的效果。研究發現,添加硬膜下灌洗並不會增加不良事件的風險,也不會影響功能結果或死亡率。然而,在未接受灌洗的組別中,再次手術率較高。因此,該試驗支持在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骨孔引流手術中使用硬膜下灌洗。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丹麥研究發現,對1500名急性中風症狀患者進行遠端缺血誘導(RIC)治療,並未在90天後顯著改善功能結果。雖然RIC組和假治療組的嚴重不良事件沒有明顯差異,但RIC組較常見上肢疼痛和皮膚瘀斑。 PubMed DOI

研究比較首次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患者,進行血液透析和血液濾過的效果。結果顯示後稀釋HF治療時間較長,但安全性和認知結果與HD相似。需要進一步大規模研究確認結果。 PubMed DOI

一項研究比較了對特定類型腦出血患者進行手術切除和藥物治療的效果。手術組在180天時的結果優於對照組。研究發現,對於顳葉出血,微創手術有助於改善功能性結果。手術與30天內死亡風險較低有關,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手術後併發症。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接受血栓切除手術的中風患者在90天後功能表現較佳且死亡率較低,但也有較高的顱內出血風險。因此,手術可能有助於康復,但需注意風險。 PubMed DOI

SWITCH試驗旨在探討對於嚴重深部腦內出血的患者,是否進行減壓開顱術能改善結果。由於資金不足,試驗提前終止,結果顯示減壓開顱術可能有助於改善結果,但證據尚不足。研究對象為18-75歲的成年人,患有特定腦部區域的出血,不包括其他部位的出血,存活與嚴重殘疾有關。 PubMed DOI

血液透析中,調整液體清除量是挑戰,因可能導致低血壓。研究發現,根據血容量調整清除量可減少低血壓事件。這方法或許有助改善透析護理,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效果。 PubMed DOI

一項研究比較了急性腎損傷(AKI)患者中使用較低劑量腹膜透析(PD)和間歇性血液透析(HD)的結果。結果顯示兩組在28天死亡率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在結果方面,PD並不比HD差。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在重症中風病人中,預防發燒是否能改善急性血管性腦損傷後的功能。研究在7個國家的43個重症監護病房進行,招募686名病人,分為發燒預防組和標準護理組。結果顯示,發燒預防組的發燒負擔顯著低於標準組,但在3個月的功能恢復上,兩組並無顯著差異。此外,發燒預防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總結來說,雖然發燒預防有效,但未改善病人功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急性缺血性中風和心房顫動患者中,直接口服抗凝劑(DOAC)的啟動時機。研究在英國100家醫院進行,將早期啟動(4天內)與延遲啟動(7-14天)進行比較,分析了3,621名患者。結果顯示,90天內的複合指標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均為3.3%。這意味著早期啟動同樣安全有效,挑戰了延遲啟動的常見做法,建議早期啟動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該試驗仍在進行中。 PubMed DOI

SAFE-D 試驗旨在評估對透析心房顫動患者的抗凝策略可行性,這群患者在過去的臨床試驗中常被排除。這項隨機對照試驗共招募151名符合標準的成人,分為三組:劑量調整的華法林、apixaban,或不使用口服抗凝劑,隨訪26週。 主要發現包括: - 招募在30個月內完成,雖然因COVID-19疫情中斷。 - 研究結束時,83%的參與者遵守治療。 - 各組別中各發生一起中風和八起重大出血事件。 - 華法林的治療範圍時間為58%。 總體而言,這項試驗成功展示了在此族群中招募和維持遵從性的可行性,為未來研究鋪路。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