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CCTA可用於檢查胸痛並指導冠狀動脈疾病治療,但許多胸痛患者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治療方針不確定。ORFAN研究發現,CCTA中的FAI得分可獨立預測心臟死亡率和MACE,並評估AI心臟風險預測算法,顯示潛力。FAI得分和AI模型可提高風險預測準確性,尤其對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CCTA)逐漸被視為評估冠狀動脈的非侵入性方法,特別適用於晚期腎病患者。本系統性回顧分析了CCTA與傳統冠狀動脈造影在透析或即將移植的患者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研究納入217名患者,結果顯示CCTA的敏感性高達0.96,但特異性較低,為0.66。對於依賴透析的患者,敏感性仍高達0.99,特異性稍降至0.67。整體來看,CCTA在晚期腎病患者中的特異性較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因急性冠狀動脈事件入院的患者的心血管風險管理情況。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管理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如膽固醇、糖尿病和吸菸方面,無法達到建議的標準,無論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方面。這表明目前的指引與實際患者護理之間存在差距。 PubMed DOI

EVAPORATE研究探討接受他汀治療的患者中,依可諾酯(IPE)對斑塊特徵的影響。研究使用CCTA評估斑塊形態,發現接受IPE治療的患者在9個月時LRNC減少,18個月時擴大,相較於安慰劑組。雖無統計學意義,壁厚和帽厚變化促使進一步分析。神經網絡可預測治療分配和形態變化,顯示9個月時可評估個別對IPE的反應,18個月時保持效果,提供藥物機制和患者反應見解。 PubMed DOI

評估心臟病風險不容易,因為指引可能漏掉有風險的人。心臟影像在個人風險評估中變得更重要,可訂製治療計畫。目前處理心臟病方法多適用於所有人,但某些族群風險較高。需要更多研究了解和治療高風險族群。本篇討論心臟影像在改善心臟病預防中的角色。 PubMed DOI

降低心血管風險對預防心臟病很重要,但有些人即使風險低仍可能得病。這些患者死亡率高,治療缺乏指引。國際團隊為這些患者訂立臨床方針,提供個別化護理,並考慮額外干預。這方針處理被忽略的風險,增進預防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旨在探討特定炎症和血管生成生物標記物與腎功能以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ACS)患者長期結果之間的關係。總共有1293名ACS患者在2008年至2015年間接受追蹤,他們的血漿在入院的頭三天內收集。研究分析了13種生物標記物,發現其中有9種與腎功能呈負相關。在這些生物標記物中,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23(FGF-23)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MACE+)有獨立關聯。即使在調整其他生物標記物後,這種關聯仍然顯著。研究沒有發現慢性腎臟病(CKD)狀態與生物標記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總的來說,研究結果表明,FGF-23可能作為ACS患者的獨立預後標記物,無論其CKD狀態如何。 PubMed DOI

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是全球重要死因之一,住院率高。本文討論了CCS管理的各方面,包括應力超聲心動圖、CCTA和CAC分數等檢測方法、多學科治療、新療法、心臟康復、植入式除顫器,以及衝擊波重建術。年齡在CCS中扮演重要角色,應力超聲心動圖有助於定義病情並指導治療。CAC分數可評估動脈硬化程度,尤其對中風險患者重要。CCTA是首選檢測方法,超聲心動圖和生物標記對診斷和預後至關重要。多學科治療包括各種新療法,如秋水仙鹼、伊伐布雷定、拉諾利辛和褪黑激素。心臟康復、植入式除顫器和衝擊波重建術也是CCS管理的一環。 PubMed DOI

AI可透過分析臨床和患者數據改善ASCVD風險評估,提升篩檢效果並增進指南遵循。AI模型個人化風險評估優於傳統,可自動檢測ASCVD風險標誌如CAC。LLM有助於填補預防護理缺口,改善患者教育。AI在ASCVD預防和管理上有潛力,但臨床整合需有規範、反覆的途徑。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冠狀動脈鈣化(CAC)進展對慢性腎病(CKD)成人心血管疾病(CVD)、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風險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310名參與者,發現32.5%無基線CAC的參與者出現新發CAC,35.3%有基線CAC的參與者顯示進展。結果顯示,新發CAC與CVD風險增加2.42倍、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82倍;進展性CAC則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73倍有關。研究強調CAC進展在CKD患者中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但也指出了一些限制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semaglutide治療對冠狀動脈炎症的影響,透過冠狀動脈周圍脂肪衰減指數(FAI)來衡量炎症程度。研究對象為497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93名接受semaglutide治療,404名未治療。結果顯示,接受治療的患者在主要冠狀動脈的FAI均低於未治療組,顯示semaglutide可能有助於降低冠狀動脈炎症,進一步理解其心血管保護效果,超越降糖功能。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