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相關三個月內文章 / 第 120 頁
可選擇其它分類: 一週新進文章 LLM 一般醫學 SGLT2i GLP1

Bartonella屬菌很難培養,感染後可能引發心內膜炎,進一步造成腎小球腎炎,症狀常跟自體免疫疾病很像。這項針對20例的研究發現,多數患者本來就有心臟瓣膜問題,常見ANCA陽性、補體低下等異常。Bartonella IE-GN常在腎臟切片後才確診,病理上多為新月體型腎炎。進展到末期腎病和高肌酸酐、腎病症候群、女性及C1q染色強有關。診斷困難,易與自體免疫疾病混淆。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發現,新的尿液和血液生物標記能比現有標準更早、更準確偵測到癌症病人因cisplatin治療引起的腎損傷,甚至能發現標準檢測沒抓到的「亞臨床」腎損傷,代表目前常用指標其實低估了腎損傷的發生率。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紐約市針對以非裔和西班牙裔為主的慢性腎臟病高血壓患者,推行遠距監測計畫,九成以上願意參加,且多數能持續三個月。六個月內約一半血壓達標,顯示這方法有效,有助縮小族群差距,但還需更多長期比較研究。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用15項加護病房常見的數據,開發出一個能預測重症病人7天內發生不同程度急性腎損傷(AKI)風險的模型。分析976位病患資料,模型準確度不錯(AUC 0.76),也有臨床實用性,有助於及早找出高風險病人,提升治療效果。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雙向孟德爾隨機化研究發現,基因預測的鐵狀態(像是血清鐵、鐵蛋白等)和尿毒症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之前觀察到的關聯,可能只是巧合,並不代表真的有直接影響。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鐵代謝和腎臟病的關係。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研究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452種血液代謝物,發現甘胺酸和N-乙醯鳥胺酸可能和慢性腎臟病有因果關係。不過,降低甘胺酸可能會增加膽結石和膽囊炎風險,減少N-乙醯鳥胺酸也可能影響耳鳴。這些代謝物有機會成為新治療標靶,但相關治療要注意副作用。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這項挪威研究發現,對50到64歲、沒有重大慢性病且尿蛋白正常的人來說,高腎絲球過濾率(mGFR)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風險。但如果尿蛋白偏高(即使還在正常範圍內),不論mGFR或用cystatin C估算的eGFR偏高,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換句話說,高GFR只有在尿蛋白偏高時才需特別注意。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慢性肺病患者在病情惡化時,容易因缺氧、發炎和荷爾蒙變化導致急性腎損傷。治療時要小心調整呼吸器、穩定血壓,並及早發現腎損傷。多專業團隊合作、積極照護,有助於改善病人預後。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傳統腎臟檢查像抽血或切片,頻率有限又不易早期發現問題。現在有新型可穿戴或植入式生物感測器,可持續、非侵入性地從汗液、唾液等偵測腎臟相關指標,還能監控溫度和發炎,幫助及早發現移植排斥等狀況,讓腎臟疾病管理更即時、更有效。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

英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腎功能指標eGFR_diff(cystatin C eGFR減去creatinine eGFR)越高,未來罹患冠狀動脈疾病(CAD)風險越低;反之,eGFR_diff越低或為負值,CAD風險越高。這個關聯不受遺傳風險影響,eGFR_diff有望成為預防CAD的新指標。 相關文章 PubMed DOI 推理